十年磨剑终成锋
十年磨剑终成锋
——记集团公司优秀总工程师李彦霖
彭特
十年磨剑终成锋。从基层项目技术员到集团公司优秀总工程师,李彦霖正好用了10年。期间,他先后参加了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银川兵沟黄河大桥、天水有轨电车一期、新疆5号公路等重点工程建设。
“我一定能干好”
2013年,银川兵沟黄河大桥开建,刚毕业一年的李彦霖,从宁夏固原调到银川,担任项目制梁场的技术主管。
“我感到责任重大,同时也下定决心,一定要干好这项工作,不辜负公司和项目领导的信任。”此时,李彦霖内心充满了忐忑和欣喜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
挑战很快来临。开始制梁后,建设和监理单位要求进行T梁预应力施工观摩演示。此时李彦霖还是第一次接触预制梁预应力张拉,再加上要采用智能张拉系统,他紧张得额头直冒汗。“还好第一次演示勉强过了关。”李彦霖感到幸运,但幸运之神不会总是眷顾他,必须要掌握过硬的技术实力。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李彦霖吃住都在制梁场,和厂家技术人员不断探讨,分析首片梁张拉伸长值超限原因。他从智能系统打点计数规律方面入手,掌握了计数特点,证明了首片预制梁张拉数据的合规性,并向建设和监理单位证明了智能张拉施工技术管理的可靠性,得到全线标段的认可。
据当时数据统计,在李彦霖担任制梁项目技术主管期间,所有预制T梁伸长值偏差均在±6%以内,确保了580片40米预制T梁的预应力施工质量。
“不能出现一丁点技术问题”
“安全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施工技术是保障安全质量的前提,不能出现一丁点问题,否则就会给项目造成巨大损失。”这是李彦霖从事技术工作以来的信条和准则。
2018年,李彦霖被提拔为天水有轨电车一期工程项目的工程部长,带领5名技术人员担负起整个项目的技术管理工作。这对李彦霖来说,又是全新的挑战。项目主要施工内容不仅有9.593公里线下土建、车辆段及全线轨道工程施工任务,还有道路改造工程及供电、给排水、消防、绿化等配套工程。
“施工内容多,不像铁路、地铁施工类型单一,这需要我们技术人员将所有设计图纸吃透弄懂,才能更好地指导现场施工。”虽然面临诸多困难,但李彦霖依旧信心满满。
众人拾柴火焰高。现场技术指导光靠他一人也不行,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李彦霖坚持周例会制度,认真分析周内工作重点和现场技术难点,并制定下周工作计划,分配到每名技术人员身上。“要让所有人都有事可干,并按照现场需要开展工作。”他说道。
在新入职员工的眼中,李彦霖还是一名好师傅。“他就在施工现场展开教学,手把手教我们如何看图纸,叮嘱我们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2019年毕业的技术员王世勇提起师傅,言语中充满了感激之情。
据公司人力资源部统计,分配到天水有轨电车项目的9名大学生没有一人辞职,都成长为公司基层项目的优秀技术骨干。
“我还能再坚持一会”
青藏高原喀喇昆仑山脉平均海拔5300米,含氧量为内地的55%,气压为内地的59%,人迹罕至,可谓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2020年,新疆5号公路项目紧急进场。接到通知后的李彦霖,因为经常跑步身体素质过硬,背上行李就来到了新疆叶城,随后奔赴海拔4200米的项目驻地。
“到达项目驻地后,李彦霖来不及适应高原环境,就马不停蹄地带领4名测量人员,到海拔更高的5300米施工现场勘察线路情况。”项目党支部书记傅飞回忆起刚上场时的情景,忍不住为李彦霖竖起了大拇指。
在公司策划的基础上,李彦霖组织项目技术人员边吸氧、边挑灯夜战,快速制定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和大临工程方案,使得项目在接到图纸10天时间内,就实现了现场主体工程全面开工。
“普通人能够在这里生存下来都难,走5分钟路就要停下来歇一会,更不用说正常施工了。” 电话采访时,不时传来李彦霖大口吸氧的声音。
众所周知,高原环境下人员容易长时间感冒,且不容易治愈,这使得原本不多的技术人员更加短缺。李彦霖在现场既是技术人员,又是施工管理人员,他与现场作业工班技术人员共同探讨施工情况,保证了施工顺利进行。每当别人劝他下山休息一会时,他总是说:“我还能再坚持一会,施工结束后和大家一起返回。”
高原上的强紫外线和常年不化的积雪,也是作业人员绕不开的难题,现场所有人员都包裹得严严实实,还带上了防护眼镜。虽然全副武装,但不到1个月时间,李彦霖原本白净的脸庞就黑得像块碳,而且还“蜕皮”了。业主第一次到施工现场检查时,差点没认出他来,不禁感慨到:中铁十一局确实是有实力的单位,能打硬仗,不愧是铁军!
10年来,凭借着优异的表现和良好的业绩,李彦霖得到了公司和建设单位的一致好评,先后获得公司优秀团员、安全质量先进个人和集团公司优秀总工程师等多项荣誉,这些沉甸甸的荣誉也是对他技术工作的最好肯定。
栏目名称:学习身边榜样
立足岗位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