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超:苦干实干点亮技术管理之路

编辑发布:宣传部报社   时间: 2022-05-17  【字体:

周海超:苦干实干点亮技术管理之路
俞文喜 李琳

  “不问结果,只看过程,默默耕耘,总有收获。”当问起周海超荣获集团公司2020-2021年度优秀项目总工程师的感想时,回答只有几句朴实无华的话语,再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藻。正如他这个人一样,个子不高,皮肤黝黑,却透着一股踏实肯干的精气神。
  2009年6月,周海超从武汉理工大学毕业后来到桥梁公司。13年来,他一直扎根一线从事试验检测、项目管理和技术创新等工作,把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了铁路建设事业,先后获得桥梁公司“优秀项目总工程师”、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事不避难,敢于担当

  “项目技术管理工作交给他,我们放心!”这是很多与周海超共事过的项目经理的感言。
  2014年6月,桥梁公司承担了杭黄铁路先期2标303孔箱梁的预制任务。根据工期安排,要在12个月内完成上场策划、梁场建设、生产许可证审查和全部箱梁预制,工期特别紧张。此时的周海超,首次挑起项目技术、安全质量管理这个重担,很多人担心他干不好。
  “只要鼓足干劲上,就没有完不成的工作!”带着这样的信念,周海超与项目团队一起,白天跑现场,测量放线,控制关键工序安全和质量;晚上在会议室仔细推敲和评审方案、检查内业资料,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在团队的超前谋划和忘我工作下,进场第28天就完成了梁场改造和首孔箱梁浇筑,创造了公司最快预制首孔箱梁的历史纪录。
  正在大家鼓足干劲奋力冲刺的关键时刻,箱梁混凝土泵送掉了链子,经常堵管,严重影响箱梁质量和施工进度。为满足24小时混凝土浇筑需要,周海超经常在工地通宵值班,带领大家一起分析原因、检测原材料,混凝土性能逐步得到改善,浇筑也不堵管了,但他却瘦了十几斤。
  2021年12月,新建杭州至黄山铁路综合工程获评国家优质工程奖,由他主持的QC课题“提高支座板预埋质量”获得湖北省市政工程建设优秀QC小组二等奖。

    身先士卒,以上率下

  作为一名技术管理者,周海超这种事不避难、敢于担当的精神,不仅锻炼了自己、提升了能力,还感染着身边每一名技术人员,提升了项目整体技术管理能力。
  2015年11月,公司开始了商合杭高铁的箱梁预制任务。商合杭高铁全线18个标段20多个梁场,业主把“建设百年精品工程”的突破重点压在了梁场上,经常由总经理带队,突袭检查工地甚至夜间巡检梁场。短短一个月内,全线4个梁场停工整改、2个梁场钢筋笼全部拆除返工,信用评价压力巨大。高标准、严要求造成了项目钢筋劳务队的不适应,加之箱梁设计图纸刚从2013版变更为2016版,钢筋大样图和绑扎位置变动很大,项目技术人员一时间也没有吃透设计图纸,导致现场钢筋加工和绑扎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梁端渐变钢筋的绑扎。
  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周海超身先士卒,带着技术部长和技术员扎根现场,拿着箱梁图纸和卷尺,计算钢筋下料长度,指导工人一根一根试加工,再逐根检测并总结固化加工方法,解决了钢筋加工问题。针对渐变钢筋和倒角筋位置老是放错的难题,周海超又带着技术人员开展头脑风暴,通过给每种渐变钢筋挂上编号、制作倒角钢筋定位工装等系列措施,攻克了这一老大难问题。
  “要求我们做到的,他首先做到。”这是项目技术团队对他的评价。长时间的一线蹲点,周海超的皮肤经常晒伤,胳膊上的皮擦掉了一层又一层。一次,业主总经理带队突袭检查工地,刚好看到周海超拿着图纸指导工人绑扎钢筋,他跟大家开玩笑说:“总工都晒得这么黑,我对你们梁场很放心啊!”
  就这样,在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项目团队工作氛围焕然一新,技术人员跑现场次数多了,指导工人作业有耐心了,关键工序质量盯控更严了,工艺工装小改小革积极性更高了,先后自主研发了箱梁全方位养护系统和一体式智能变频压浆台车,箱梁整体质量和项目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升,成功举办了标准化管理观摩会,多次获得建设单位“优胜制梁场”荣誉称号,获得商合杭铁路全线和合安铁路参建单位的一致好评。

    以企为家,为企育人

  “技术人才对项目管理至关重要,技术工作需要群策群力。”正是这样的理念,让周海超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时刻践行着“担任一方总工,培育一方队伍”的育人理念。
  2020年11月,正值公司贵南高铁项目建场初期,周海超开始担任项目总工一职。由于技术部部长是安质部出身,擅长现场质检,但在建场制图、方案优化等方面经验不足。为优质高效搞好建场工作,周海超一对一、手把手对技术部长开展了CAD制图教学,指导《临建标准化图集》现场应用和方案评审,将其技术短板一一补齐。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贵南高铁项目建场方案得到极大优化,如将制、存梁台座基础优化为扩大基础结构,将高存梁墩子由大承台结构变为多级递减台阶式结构等,贴合地质特点,克服了该项目场地狭小、场区内高差大、岩层起伏、结构物基础施工困难等多个难题,在保障实体质量的同时,大大节约了建设成本。
  作为集团公司首个智能化轨枕场,贵南高铁项目智能化生产线精度要求很高。但箍筋加工仍由人工焊接,质量参差不齐,箍筋平整度不能满足机器人操作精度要求,影响智能化运转和生产效率。
  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多次推演,周海超萌生了以研发一种箍筋自动焊接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想法。但大家对此积极性不高,担心研发结果不理想,受到工人抵触。周海超逐个给技术人员做思想工作,带领技术人员绘制设计图纸,同经验丰富的工人现场探讨细节的优化调整,最终研发出了CO2保护焊箍筋自动焊接机,焊接的箍筋平整度好、精度高、质量稳定、省时省力,受到工人欢迎,满足了智能化生产线运转要求。
  经此一役,技术人员信心大增,结合智能化生产搞研发的积极性普遍高涨,先后承担了《机制砂制备及机制砂混凝土应用关键技术研究》《轨枕全自动化生产工艺、设备研究与改进》两项集团公司A类科研课题攻坚任务,提交了4个智能化轨枕生产工艺相关专利申请,形成双块式轨枕智能化生产工艺1篇,并有效应用于轨枕批量生产。
  质大于华,行重于言。回顾周海超的13年技术人生,坚守一线、敢于攻坚、苦干实干,是他走好技术管理之路的最佳注脚,也是他赢得诸多赞誉的内在原因。

  
  栏目名称:学习身边榜样
            立足岗位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