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梨棚和他的“成长地图”

编辑发布:宣传部报社   时间: 2022-08-05  【字体:

秦梨棚和他的“成长地图”
刘欣

    参加工作以来,秦梨棚先后在四公司武广高铁、武汉动车段、平阳高速、麻竹高速、郑万高铁、安九铁路、贵南高铁等项目从事技术管理工作,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逐渐成长为基层项目优秀的技术骨干。

  “知行合一”的理工男

  刚参加工作时,秦梨棚和很多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一样,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业务不熟悉、专业不对口等。怎么办?在不断的实践中,他总结出了三个解决问题的原则:一是虚心请教,二是踏实肯干,三是主动学习。也是这三个原则,让他进步神速,很快当上了项目工程部部长。
  技术管理和服务,在一个项目的运转中至关重要。从项目刚上场时的临建策划、施工图审核、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方案编制、开工报告申请,到项目开工阶段的首件工程指导、技术参数总结、施工方案优化,乃至项目整个施工阶段的工程量管理、变更管理、二次经营、施组动态调整等,都起着基础业务核心作用。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经常存在经验行事现象,导致不注重细节、不注重标准等问题的发生。想要打造标准化示范项目,制定相关制度和行为准则是必要的。于是,秦梨棚结合公司技术管理清单化模式、“3511”模式, “量身定制”了《项目技术管理考核办法》,每月组织工程部对各管理队的各项基础业务进行清单式考核,将基础业务抓细抓实,管理也更加精细化。实行规范的考核办法后,该项目在现场文明施工、安全步距设置、施工现场规范作业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逼”出来的技术创新

    “有时候很多创新都是被‘逼’出来的,因为施工中总会遇到各种问题,例如防水板定点卡位不方便,就想到设计一个卡具。记得当时白天要忙着解决现场的问题,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来思考,卡具模型、尺寸大小、使用范围等都要考虑进去。尽管那时候很忙,却是最开心的时候,因为每完成一个设计,就意味着我又成长了一步,会有很大的成就感。”
  天下之事,非新无以为进。在“李俊创新工作室”和集团公司高原铁路项目技术分中心的科技创新平台上,秦梨棚和项目技术团队,联合企业内外专家与战略合作单位,围绕高风险隧道施工存在岩溶发育、断层破碎带、活动断裂带、软岩大变形、瓦斯及有毒有害气体等技术挑战,适时组织科技立项,探讨研究更优施工方案和工法。他们与设计院联合,对复杂岩溶地区洞内排水设计、建造技术工法开展超前研究,通过科技创新,攻克了各种风险和难题,形成以“光伟”二衬信息化浇筑系统为代表的发明专利33项,创新工装12台套、小型工装13件套、优秀工法3篇。以他为核心总结的创新成果,取得了“集团公司五小发明”特等奖的优异成绩。

    “干就是了”

  “年轻人千万不要畏惧困难,要想方设法攻坚克难,而不是遇到难题绕着走。一句话,干就是了! ”秦梨棚在青年员工技术培训会上说道。
  他说,虽然我现在已经是项目总工了,但是自身还存在很多的不足,需要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不断学习。我现在所在的项目刚进场不久,很多东西都急需规范和调整。同时,为适应各方的建设要求,要设计出与之匹配的施工方案,找到适合这个项目的施工节奏。
  干事创业,唯在得人。除了自己不断进步,秦梨棚还时刻关注着项目年轻技术干部的成长。他制定了项目年度总体培训计划,不定期开展青年员工业务能力培训,组织项目员工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各项技能竞赛,让年轻人在每一次参加培训或比赛中积累经验、迅速成长。
  2009年至2019年,十年的时间,秦梨棚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一名项目总工程师,再到今年被评为集团公司优秀项目总工。他说,这十几年,可以说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十年,因为充满了“成长”这个词。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少年,一路“升级打怪”,成长为一名项目总工,秦梨棚用行动证明结果,不负青春不负梦想。

    栏目名称:学习身边榜样
              立足岗位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