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驹:让青春沿“路”奔跑

编辑发布:宣传部报社   时间: 2022-08-24  【字体:

杜驹:让青春沿“路”奔跑
胡林

  城市尽头的角落里,一盏明灯驱散一方夜色,守护着一杯浓茶、一摞文件、一台电脑和一个人。数据是不是精确无误、方案是不是达到最优、技术难题是不是一一解决……他的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他是杜驹,现任五公司郑万铁路项目常务副经理。2008年从学校毕业后,他便投身施工一线,先后参与了武广客专、中南通道、郑万铁路等9个项目建设,荣获集团公司青年岗位能手、优秀项目总工程师、重庆市住建委优秀共产党员等诸多荣誉。

    “办法总比困难多”

  走进杜驹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他左手边堆放的各种资料、右手边小黑板上密集的工作计划和椅子上叠放的一条薄毯子。
  “每天各种事情确实很多,中午基本不回宿舍,困了就在这儿眯一会儿。”杜驹笑着说。爽朗的笑声很容易让人注意到他:身材高大结实,两道浓眉下目光如炬,充盈着坚毅、智慧和信心。
  “20多公里长的南吕梁山隧道,是一座集煤窑采空区、突泥涌水、高瓦斯、大断层于一身的‘地质博物馆’……”谈起过去,让他记忆犹新的,是在中南通道地质灾害整治项目的点滴。“贯通后,受自然环境影响,出口段衬砌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和破损,急需整治。”
  地质条件复杂、安全风险高、交叉作业面多、工期压力大、物流运输困难,这对全面负责技术管理工作的杜驹来说,压力巨大。而前方还有两只“拦路虎”注视着他:技术人员匮乏、整治经验不足。
  “等靠不能解决问题,办法总比困难多。”晚上,他组织技术人员钻研相关书籍、熟读地质资料,并积极与“兄弟单位”沟通交流,学习经验做法,优化施工方案;白天,他就跟班指导,带着大家在现场勘查和策划。
  “每天穿筒靴进洞,一天来来回回要走上万步,袜子没几天就磨烂一双。”技术员周星辰回忆道。
  600多个日夜里,杜驹踏遍了管段内各个角落,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优化方案,圆满完成了整治目标。

    “不学习迟早会被淘汰”

  “希望大家做好学习的准备,终身学习,永无止境。”杜驹在郑万高铁项目“导师带徒”签约仪式上连续三年说到这句话。
  2016年11月,杜驹被调往郑万铁路项目二分部从事高铁施工。接到调令后,他既兴奋又略有担忧,这又是一个陌生的领域。
  技术员邓君说:“大家都没有高铁施工经验,他就坚持每天自己学习,然后周末给我们培训、考试,让大家掌握隧道和桥梁施工控制要点。”
  杜驹还鼓励大家相互交流、共同探讨,时刻的督导就演变成了两句口头禅:“都是第一回搞高铁,思路要转变嘛。”“把图纸吃透,把验标、规范记住!”
  “工装是未来建设的必然趋势,我们要把项目机械化施工打造成一张靓丽的‘名片’!”在调往郑万高铁项目任职后,他积极推动人和隧道出口机械配套施工试点工作,配置全自动三臂凿岩台车、新型数字化衬砌台车、大跨度伸缩式移动栈桥等先进工装10余种、20余台,犹如一只“机械军团”,覆盖到隧道全工序,将掌子面、仰供、二衬施工“三步曲”变成“同步走”,大大提升了施工速度。
  “接下来,我还要参与到新工装的研发使用和隧道快速施工工法编制当中去。”杜驹说道。

    “一起回家就是最大的幸福”

  五年前,杜驹与妻子蔡红霞走进婚姻殿堂,一年后女儿可可如约而至。因为父母不能来帮忙,蔡红霞便辞职专门带孩子,他就独自撑起了整个家。
  “有一次,他吃过晚饭后去外面洗手,可可以为他下班了,就过去拉着他裤子说:‘爸爸,回家了!’他蹲下来摸了摸可可的头发,‘我要加班,你和妈妈先回去!’”同事谭红莉说着她的见闻。其实,更多时候是晚饭后,杜驹继续忙工作,蔡红霞带着女儿在他办公室外玩耍,默默陪着他。
  “虽然都在身边,但能单独陪她们的时间确实不多,能一起回家就是最大的幸福。”杜驹深情地说。
  “从认识他时,就是这个样子,我早习惯了。”蔡红霞看着跑来跑去的女儿淡淡说道。她说,有时候回家稍早些,杜驹也会陪女儿玩玩具车,教她认字、画画,或者一起看动画片。“前几天,我要去拔智齿,他给我讲了一大堆注意事项,但我晓得他自己没拔过……”蔡红霞的眼睛里闪烁着温情。
  这时杜驹走了过来,抱起女儿、拉着妻子在霓虹灯下逐渐远去,可可在他怀里高兴地挥舞着手,用稚嫩的声音喊着“大哥哥拜拜”“大姐姐拜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用在杜驹身上,再合适不过。郑万铁路通车后,在新建渝黔铁路第一长隧白马山隧道施工现场,又看到了那个“奔跑”的身影……


    栏目名称:学习身边榜样
              立足岗位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