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凉山小伙的圆梦之路

编辑发布:宣传部报社   时间: 2022-09-05  【字体:

一个大凉山小伙的圆梦之路
周若翔  金大成

  用爱心来做事,用感恩的心做人。近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梅子坪小学,收到了一笔1万元整的爱心捐款。捐款人不是成功企业家,也不是业界精英,而是四公司2022届新员工——苏补呷。
  他是土生土长的大凉山彝族小伙,也是大连民族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他腼腆善良、质朴纯真,历经挫折、初心不改。从深山走来,不忘恩情;在甘青历练,踏实稳重,他正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走在自己圆梦的路上。

    回报大凉山,圆年少“读书梦”

  “这是我工作后的第一份收入,我决定全部捐给梅子坪小学,用来给孩子们购买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希望有更多的孩子能走出大山!”这是苏补呷发给母校梅子坪小学校长的微信消息。在收到公司发放的一万元安家费后,他把全部的钱捐给了母校。
  这是苏补呷人生中的第一笔大额收入,甚至对于他的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金额,他却从未忘记家乡给予的鼓励与支持,义无反顾地全部捐出。
  苏补呷回忆说:“小时候,听老师给我们讲三国演义的故事,很喜欢,就缠着老师要看三国演义的书。可老师说咱这还没有,你得去市里读书才有。”就是这样的小小梦想,激励着少年苏补呷不断成长。“为家乡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从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就有了这个念头。”
  在校实习期,苏补呷还参与过“暖衣暖心”捐衣活动。在自己仅有不到5套衣服的情况下,还捐出2件旧外套,为山区的孩子献出一份爱心。“我当时签了中铁十一局嘛,想着快毕业了,听说单位发工装,多的旧衣服就给山里的孩子吧!”

    走出大凉山,圆求知“大学梦”

  苏补呷的家乡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甘家堡子村,最高海拔约3800米,父母靠务农为生,勉强能维持一家五口的温饱。尽管如此,朴实善良的苏父也深知,读书才是最好的出路。在甘家堡子村,苏家是第一个把孩子送到县里读书的,夫妻俩不靠天不靠命,就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含辛茹苦地供养三个孩子读书。
  “只有知识是别人偷不走的。”苏补呷回忆道,这是他印象最深的父亲说的一句话。在吃苦耐劳、求知若渴的家风影响下,苏补呷走出大山,走进了理想的学府,弟弟妹妹也正在求学的路上健康成长。
  “哥哥考上了大学,去了大公司,我也不能落后呀!”妹妹骄傲地说。在她的眼里,哥哥是她成长路上的榜样。
  进入大学后,苏补呷丝毫不敢懈怠,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大多数时间都泡在自习室里。他在校省吃俭用,甚至用捡来的废纸壳记笔记,至今大连民大还亲切地称他“纸壳笔记男孩”。
  在校期间,苏补呷两次获得校团委“优秀共青团员”称号,获得校党委“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校学生处授予他“家务劳动之星一等奖”。他还在汉语言文字翻译大赛中获“创意奖”、在“学子母校”就业实习期间获“实习成果优胜奖”,并顺利考取了全国CAD技能一级证书。
  “苏补呷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他学习刻苦认真,有自己的计划和想法,有很强的责任心,能保质保量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做事十分有毅力。”大连民族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团委书记李德万说,“期待补呷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圆梦。”

    来到十一局,圆青春“报国梦”

  能加入中铁十一局,苏补呷也有自己的“小秘密”。
  “其实,我很早就知道中铁十一局了!”苏补呷说,“6年前,我在市里念书,就看到过中铁十一局的醒目标志。听大人们说,这是新的成昆铁路。”
  2021年4月,我集团参建的成昆铁路扩能工程冕宁至米易段全线隧道贯通。2022年1月,西昌西开出首趟“复兴号”动车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正式迈入“动车时代”。
  “最后一个学期返校,我就是乘坐这趟动车到昆明,再转机飞大连,不久便面试了中铁十一局,还顺利签了三方协议,这应该就是缘分吧。”苏补呷说。
    此时,苏补呷正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甘青隧道项目学习隧道管理知识,很快将被分配到隧道工区作技术岗位见习生。“书本知识与实际工作是有差距的,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我觉得时间不够用。”苏补呷说。
  四公司甘青隧道项目位于甘肃、青海两省交界,穿越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川西高原过渡地带,垭口最高点为3643米,氧气稀薄,昼夜温差大,冰冻期长。
  别人都说甘青苦,但苏补呷不这么觉得。“这比在家里条件好多了!”他笑道。“项目住宿是2人间,比大学宿舍都宽敞,而且食堂每餐都是三荤一素一汤,我感觉自己要长胖了。”
  “我看到过,夜里他一个人在办公室看图纸,对新人来说,这种自觉比较难得。”项目总工黄新宇评价他时这样说道。“那天,他说要坚守甘青隧道到收尾,我说高原建设,公司有政策,一两年就换人。他倔强地说他就是山里出来的,没有问题。”
  “我们敬佩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但我们更要让甘为孺子牛的人过得幸福。”四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朱虹听说这件事后感慨地说。
  作别大凉山的林海,归来作建设者的楷模。没有那么多天赋异禀,优秀的人总在翻山越岭,这是大凉山彝族小伙苏补呷的故事,而他的圆梦之路才刚刚启航。
  (作者单位:四公司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