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公司武昌滨江核心区地下环路项目
给工地罩上“金钟罩” 为工人穿上“铁布衫”
本报湖北武汉讯:“在这个工地干活,心里很踏实,管理很正规,不光工资发的及时,安全也有保障。”这是木工师傅罗云伟在四公司武昌滨江核心区地下环路项目工地两年多的切身感受。切实把安全生产放在首要位置,真正将工人的利益和安全健康放在心上,让工人更有安全感,是该项目能够留住熟练工人、安全优质推进项目建设、保持790天“零事故”的“秘诀”。
完善管理体系,人人都是安全员。“带着兄弟们出来干活,让大家平安回家,原本就是我的本分,抓好安全、不出事,项目还给额外奖励,我肯定会更上心。”钢筋班组长赵金国说。为了把“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该项目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全员的“五个责任体系”,明确了每个参建员工的安全职责,并实施清单化管理,每月进行考核兑现,完成“规定动作”、考核验收通过,就有相应的奖励。同时,该项目还在施工现场设置安全积分超市,推出隐患有奖举报机制,对参与隐患排查、班前安全教育等主要安全管理行为进行物质奖励,聚集职工群众力量参与安全管理,将安全与每个项目员工和工人的利益挂钩,打造了横纵结合、人人参与的安全“防火墙”。
加强风险摸排,查隐患不留死角。“搞安全工作,绝不能心存侥幸,投入再多精力也不为过。”该项目安全总监杨坤虽然是一名90后,但对安全工作有着深刻的见解。为及时将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该项目总结出了“三勤”工作法,即勤排查、勤分析、勤总结。制定“一日五检”排班表,每日由项目领导带队,分时段、分专业对现场安全隐患进行不间断的巡视检查和监督,巡查中发现问题通过信息化平台,现场督促相关责任人按期、按要求整改闭环。每逢3/6/9日,由项目经理带领各业务板块负责人,对施工现场进行徒步检查、全面“体检”。每周召开安全生产例会,通报安全工作开展情况、传达学习各级管理要求、布置现场24小时带班作业及盯控。每月召开风险分析会,总结阶段性工作情况,及时纠偏管控措施并公示告知。
运用前端技术,为施工保驾护航。走进项目信息化监控室,一组高清电子屏动态切换着每个工点的现场画面,工人不戴安全帽进入工地,系统就会自动捕捉并进行报警。用鼠标点击每个施工作业面,系统都能立即输出作业面的建筑模型、施工流程和安全防护要点。“仅靠人为盯控,受时空限制,会有很多盲点,加快信息化手段的推广应用是强化安全管理的必然趋势。”总工程师彭涛解释了项目利用信息化抓安全管理的初衷。为实现全天候、无死角、立体化管控现场安全,该项目创新安全管理思路,积极运用BIM信息化手段,采用集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于一体的智慧工地安全管理系统,为安全管理人员配备智能安全帽,现场设置32处AI智能识别预警摄像头,筑牢了安全防线。
深化教育培训,人文管理保安全。“亲爱的工友们,为了自己、为了家人,请做好安全防护,亲人们一直在等我们平安回家……”每天下午五点半,该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住所都会准时响起“滨江之声” 广播站传出的安全提示,播音员由项目各部室人员、各作业工班安全员轮流担任。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安全教育,容易让工人产生厌烦和麻痹心理,为此,该项目引入“互动式”宣教模式,通过建设安全体验中心、安全文化长廊,拍摄“亲情互动传安全”短视频,开通“滨江之声”广播站,以更加人性化、接地气的方式,广泛开展安全教育,传播安全生产知识,营造了浓厚的安全生产氛围。
据介绍,因安全管理规范有效,该项目在建设单位和地方政府历次安全检查中屡受好评,并相继获得武汉市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示范工地(黄鹤杯)、湖北省建筑工程安全文明施工现场(楚天杯)等荣誉。对于安全管理工作,该项目经理姚青松说:“安全工作关系工人生命安危、企业生存发展,时时处处都要谨慎认真对待,绝不能心存侥幸、麻痹大意!”
(肖遥 李自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