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关系叫“师徒”

编辑发布:宣传部报社   时间: 2023-06-15  【字体:

有一种关系叫“师徒”

何赟 黄诗尧

   

    一场盾构机操作手培训考核正在紧张进行,葛桐赫和其他25名盾构机见习操作手正在详细了解考核规则。2022年,沈阳工业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毕业的葛桐赫,入职城轨公司北京地铁3号线5标项目担任见习盾构操作手。他的师傅是技术主任帅志勇,为了这场考核,帅志勇没少给徒弟开“小灶”:“这比我自己参加考核还紧张,背后也是各位‘师傅’的比拼。”

    这次培训考核也是该公司对“导师带徒”情况的一次检验,之后葛桐赫将正式成为一名盾构机操作手,投入到即将开启的盾构施工当中。“非常感谢我的师傅,现在我已经全面掌握了盾构机的操作流程,也能独立进行基础故障的排查和检修了。”葛桐赫说。

    近年来,城轨公司在实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紧紧抓住人才这个关键,全面打造导师带徒“升级版”,为员工成长成才注入新动能。像帅志勇和葛桐赫这样的师徒,只是该公司近千对师徒中的一对。


    一个徒弟俩师傅


  周凯是城轨公司2021届新员工,三峡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城轨公司济南地铁4号线4标项目工程部担任技术员。公司给他量身定制业务导师和思想导师,并安排了详细的培养计划。一年多时间,他参与了经七路西站的前期交通导改、管线迁改、车站主体围护结构地连墙施工、冠梁和支撑施工,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被评为“集团公司优秀师徒”。

  该公司在新员工中大力开展“入职型”导师带徒,一对二配备“思想导师”和“业务导师”双导师。思想导师通过定期查看徒弟工作日志、谈心交流的方式,了解其在工作、生活中的想法及困惑,并及时给予建议、帮助解决,实现“思想交底”。业务导师每天带领徒弟深入施工现场,对工程概况、施工进展等逐一踏勘讲解,消除其对工作无从下手的迷茫,实现“现场交底”。他们还根据徒弟所处岗位、所学专业制订培训计划和职业规划,实现“发展交底”。

  吴佳骏也是“双导师”制的受益者。2019年内蒙古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分配至城轨公司洛阳地铁2号线廊道项目工程部。铁道兵出身的项目书记高云良成为了他的思想导师,给他讲授铁道兵历史、企业文化,疏解思想困惑。业务导师是项目总工程师张文刚,手把手教他解决技术难题。不到3年,吴佳骏就成长为青岛地铁9号线3工区工程技术部副部长,获得公司“优秀技术人员”称号。

  为了保障“双导师”的效果,该公司还不断优化活动过程管理,定期对结对徒弟进行电话和电子问卷“回访”,根据日常检查和访谈的结果,分析双导师“导师带徒”活动开展情况,每年对结对师徒进行ABCD四档评定,及时调整不合格师傅,使“导师带徒”工作真正取得实效。


  项目经理也能当徒弟


  2008年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蒋浩梁,已经带了多任徒弟。作为广州地铁18号线项目总工程师的他很自豪:“十几个徒弟都成长为了技术骨干。”2020年,作为项目经理后备人才的他,却被公司纳入“成长型”导师带徒范畴,与时任公司副总经理王建国结对,成了徒弟。通过两年的传帮带,蒋浩梁现任广花城际四工区项目常务副经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2006年河北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袁东旭,2020年任合肥地铁4号线6标项目常务副经理,2020年“成长型”导师带徒的导师为时任公司党委书记彭刚,袁旭东现任上海嘉闵线15标项目部项目经理。

    原来,除了对新员工开展“入职型”导师带徒,该公司还着力开展“成长型”导师带徒。公司将后备干部人才库中的青年骨干纳入“成长型”导师带徒活动中,并将“成长型”导师带徒与公司领导班子对口联系点工作结合开展,选择每年后备或首次任职的项目经理、书记,与公司领导班子成员结为师徒,将“成长型”学员所在项目作为领导班子成员的对口联系点,在解决项目实际问题的同时,强化师徒之间的“传、帮、带”联系。


  搭建员工创新成长平台


  1988年出生的胡超超,是该公司胡超超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中专毕业的他,通过师傅带、自己琢磨,独立完成了公司盾构操作系统及应用系统的调试和安装,被授予集团公司“劳动模范”称号。随后,作为导师的他吸纳了5名专业人才组建创新团队,自主研发了最新一代盾构视频监控系统,并在公司推广应用,还在国际论坛上做了交流。

  除了“入职型”“成长型”导师带徒外,该公司还广泛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并将其作为“导师带徒”的新平台。通过搭建劳模领衔、职工参与的工作平台,不断激发职工群众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在企业生产、技术攻关、发明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目前该公司已有2个工作室被授予湖北省示范劳模创新工作室,2个创新工作室加入中国铁建创新工作室联盟。

  在致力于创新工作室技术攻关的同时,该公司还特别注重人才团队的培养,专门制订创新工作室团队成员“导师带徒”培养制度,定期组织各类培训,根据团队成员的专业特长、性格特长和发展方向,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定目标、交任务、压担子,使团队成员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尽快成长。

  城轨公司围绕“择名师、选徒弟、签合同、学业务、严考核”五个环节,扎实开展“导师带徒”活动,并相继出台“一师多徒”“一徒多师”“双导师”和师徒“双向选择”等多种导师带徒模式,有力助推了导师带徒活动全面“落地开花”,使各类人才相继成长成才,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