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入库!国家博物馆再添“国之重器”

编辑发布:宣传部报社   时间: 2023-07-05  【字体:

    本报湖北襄阳讯:6月26日,集团公司隆重举办捐赠交接仪式,正式将企业的明星产品“昆仑号”(模型)移交给中国国家博物馆,标志着中国铁建自主研制的“国之重器”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当日上午9点,中国国家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抵达我集团汉江重工总部,在交接仪式上缓缓揭开绸盖,对“昆仑号”1:46模型仔细验收后,郑重签定捐赠协议,并颁发了收藏证书。与“昆仑号”(模型)同批次捐赠移交的还有30余项研发、设计、制造、应用等相关文献档案、生产建设实物、证章资料,极具历史性意义。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代表国家收藏的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是国家的文化客厅。“昆仑号”则是“十四五”时期高铁建设里程碑的重要“见证者”和“亲历者”,它记录了我国高铁施工装备制造突破“卡脖子”难题,从“跟跑”实现了全球“领跑”,被评选为“2021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并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中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汉江重工近年来一直致力事业与文化的同步发展,注重文化贡献、社会责任和企业价值相统一。此次企业明星产品“昆仑号”(模型)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恰逢汉江重工注册成立10周年,更是汉江重工践行央企责任和企业价值的一次具体行动。

    “昆仑号”是全球首台千吨级高铁箱梁运架一体机,是我国目前科技含量最高、功能最多、应用场景最广泛的高铁箱梁铺架装备,创造了多个首次、多个第一、多项突破。它的成功研制,进一步巩固了我国高铁建设领域的领跑优势,已然成为代言中国装备制造的一张新名片。

    “昆仑号”首次应用是在我国首条跨海高铁福厦高铁,是我国首批高速铁路40米箱梁架设的试点线路。集团公司建设者使用“昆仑号”仅用218天顺利完成湄洲湾跨海大桥架设任务。

    “昆仑号”不仅能够穿山渡海,还能适应零下20度至零上50度环境施工作业,作业状态能够承受最大风力达7级,非作业状态能够承受最大风力达11级。轻松应对严苛施工环境让跨海高铁成为现实。

    “昆仑号”的“智能化”程度高,集提梁、运梁、架梁功能于一体,能够应对各种复杂工况。配备激光矩阵传感系统,通过扫描周边环境数据,能够实现隧道内自动行驶、行走时自动纠偏等功能,可满足24米、32米、40米等各类不同跨度的箱梁施工作业。整体的建设速度较传统架桥机可提高25%以上效率,有效节约了成本。

    “昆仑号”科技含量高,具备行业最先进的人机交互系统、起重自动调平等科技,攻克了支腿自适应、自动对中驾驶、自动同步控制多项技术难关,累计取得31项专利成果。

    “昆仑号”重967吨,由15000多件不同形状的大小零部件共同组成。在生产过程中,创新研制抗拉强度达785兆帕的高强度钢板作为“昆仑号”主梁结构,这是国内首次对标应用航空、潜艇装备用材制造高铁施工装备,从而让机身结构强度更高、重量更轻。

    在应对自研材料焊接时,首次在行业内创新出了“焊前升温、焊中控温、焊后保温”的工艺方法,能保证焊接质量不会出现冷裂纹,保障高标准的产品质量。

    “昆仑号”千吨级运架一体机自投产以来,频频亮相国内外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昆仑号”跨海施工场景,团中央《中国制造日》讲述诞生故事,积极亮相“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2023年国际产业合作大会(新加坡)暨中国机电产品品牌展览会、湖北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成果展,入选国家文物局《见证新时代》一书,获评“央企十大国之重器”,多渠道展现“中国制造”新气象。

    接下来,集团公司将在持续推进高端装备制造科技创新融合的道路上,着力提升制造行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行业重要影响力的一流综合建设产业集团。

                                       (孟燕芬  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