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口的医疗保障点
隧道口的医疗保障点
彭海鹰
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四川阿坝夹金山隧道进口,一座白色活动板房搭建而成的医疗保障点傲然屹立在洞口左前方。
早上8:30,由四川省人民医院交通医院、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医院派驻的现场蹲点医生罗洁与护士小卫,按时打开了医疗保障点的大门。
保障点一共有两间房子。进门便是一张木制沙发,上面放着一张简易担架。右前方,是罗洁与小卫的办公桌,她俩面对面坐着。桌上,有血压仪、听诊器等常用医疗设备。里面屋子,是专用治疗室,靠墙摆放一排柜子,陈列着便携式心电图检查仪及各种常用医药用品。
刚在办公桌前坐下,一名工人匆匆走了进来,他是来换药的。罗洁与小卫立即站起身,将他带进了里间治疗室,消毒、上药、包扎,一气呵成。“还要休息几天,不能碰水哦。”罗医生仔细叮嘱。
工人连连道谢,从医疗室出来后,他快步走向旁边钢筋加工厂的工位,换上工作服,带好安全帽,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罗洁在门诊日志上认真记下:“陈德康,男,55岁,主要症状:左手食指、中指压伤。治疗情况:换药……”
“医生,给我拿两个创口贴。”话声未落,一个穿着黄色防护反光背心的高个子工人踮着脚走了进来。
“怎么了?”
“脚板不小心划了一下,给我两个创口贴就好。”
“请坐这边,我先看看。”
工人脱下袜子,左脚掌上有一道小小的划痕。
“先给你消下毒……”
“不用,给我两张创口贴就好,我赶时间呢。”他叫彭杨,是现场的机车司机。医生见状,给了他5个创口贴。彭扬现场贴了一个,剩余4个放进衣兜里,穿上鞋袜就走了。
这是五公司夹金山隧道医疗保障点的日常工作场景。
夹金山隧道全长9.35千米,垭口海拔4114米,高寒缺氧,交通不便,距离市区较远,施工条件极其艰苦,是连接四川雅安市宝兴县硗碛藏族乡和阿坝州小金县达维镇的特长高风险隧道,采用二级公路技术标准。为了确保施工一线员工的生命健康安全,五公司夹金山项目以人为本,结合现场实际,在四川省交通厅的大力支持下,建立起第一个隧道施工医疗保障点。由定点合作医院派遣临床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驻扎施工现场,每月轮换一次,坚持24小时值班。
“去年7月份,一位50岁左右的工人走进医疗点,说自己乏力乏味,腰背疼痛,想开点药吃吃。医生对其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后,初步确定为心梗,项目部迅速派车将其送至都江堰人民医院急救,因发现及时、救治得当,避免了悲剧事件的发生。到现在,他和他的家人都很感谢我们。”项目书记余贵廷介绍。
翻开医生面前厚厚的两大本就诊日志,上面清晰记录着一线工人测血压、血糖监测、高原反应、干眼症、扁桃体发炎、擦伤、发烧等症状的就诊记录。
“施工现场难免磕磕碰碰,遇到个头痛脑热的,我们第一时间就能得到救治,既省时,又省力,内心要安定很多。”
“刚来这边时,我的高反有点严重,在医疗点开了几次药吃了后,症状就好了。”
“关键是,我们在这里看病拿药不需要自己掏一分钱,全由项目部统一结算,很难得的。”说起医疗保障点的好处,现场工人止不住地说道。
(作者单位:五公司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