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学:高原上的测量尖兵
陈明学:高原上的测量尖兵
孙震 王国毅
“进西藏,须翻高山、跨急流,路途艰辛且多危险,远山雪峰突立,阳光映照下,无数银光在蓝天下闪烁;接近峡谷处,山峦起伏跌宕,纵横交错,林海茫茫,层林尽染。从你启程的那一刻起便开始演绎让你一生难忘的美丽……是旅游探险爱好者和摄影师的极乐所在。”这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中对318国道的介绍,沿途美景与风光吸引了无数人欣然前往。
细细回想,今年已是陈明学在高原上奋战的第六个年头了。从扎倒公路项目,到国道318线觉巴山段,再到如今依然扎根高原建设,这六年里,令人炫目的风光在他看来已是寻常,让无数人心驰神往的迷人雪域早已是他工作的日常。
脚架旁的“助理”
2011年,刚离开校园的陈明学被分配到二公司贵州仁赤公路项目,和所有新员工一样,他发现校园所学的理论和项目现场实操相差甚远。在此期间,有不少在象牙塔中意气风发的小伙伴,被艰苦的环境挫了锐气,被角色转换的不适应磨平了心气,而最终选择离开。陈明学却坚持了下来,犹如一张白纸,用耐心与毅力一笔一笔勾勒出属于他的画卷。
“在学校里学的都是以测定为主,而到项目部日常工作都是测设,老师傅愿意教真是求之不得!”他明白,对自己承担的工作不可能立即得心应手、驾轻就熟,必然要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才能够胜任。陈明学从最基础的工作内容学起,向身边每一个比自己工作经验丰富的人虚心求教,扛仪器、做好测量前后视、标点打桩就成了他工作的日常,经过小半年的积累、学习和锤炼,他逐渐进入状态,成为了一名测量老手,同时也担负起更加繁重的工作任务。
天眼下的“锚墩”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7月,陈明学调往被称为“中国天眼”的国家天文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项目。该项目位于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是国家九大科研建设项目之一,重要性和复杂性可想而知。陈明学摩拳擦掌,准备在这里大显身手。
虽然该项目工程总量不大,但施工难度却远远超出了项目团队的想象。天眼的选址不仅仅考虑海拔条件,还有地貌的要求。作为射电望远镜,天眼需要建造一个“大锅”接收信号,通过“锅”的反射聚焦,把大面积的信号聚拢在一点上。“锅”的面积越大,接收的信号越好,为了减少工程开挖量,项目的选址最好选择凹形口径较大的洼地。隐藏在贵州群山深处的平塘县大窝凼,就是一片天然的洼地,具有特殊的“凹形”地理结构,宛如一个天然的“灶台”盛起了天眼的“锅”。
由于项目地处这个狭窄的洼地,上下的落差高达300多米,几乎是在悬崖峭壁上进行作业。而测量作为施工建设的“尺子”和“眼睛”,可以说是项目团队的先行军。陈明学和几名测量队员日夜在这片洼地里登高爬低,增加测量频率,衣服划破好几身、鞋子磨烂好几双,只为得到更加精准的测量数据。当然,这只是他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
“另一个难点来自于技术方面。”陈明学说道,“一般项目测量工作基本上只是二维平面的,而在这里只要一动标高就会改变,二维平面变三维立体,我们的工作繁琐了不少。”当时,还没有现在五花八门的智能化测绘软件,他们除了测量仪器和三脚架外,还有一个具备简单编程功能的5800计算器,用来辅助定点定位。在经过一段时间扎实的学习和积极的探索后,陈明学自己编辑了一个5800计算器上的三维定点程序,为他们节省了不少功夫。
“整个工程需要建设2225个锚墩用来支撑整个望远镜本体,每处工点的误差都要保持在毫米级,每次测量都要花费四五十分钟。”陈明学和伙伴们早出晚归,带着干粮一干就是一天,那段时间他成了项目部最黑的人。“苦吗?”“确实苦!”陈明学笑着说,“再苦再累总要有人干不是,高楼大厦因为有地基所以牢固,创下世界之最的天眼也是因为有那些在坑底的锚墩才能屹立,虽然苦但是收获更多。”在来到天文台项目8个月后,陈明学被任命为项目测量室副主任,岗位的晋升并没有令他骄傲和自满,反而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工作中。在项目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天文台项目屡获殊荣,先后获得了钢结构、自动化产业、机械工业、创新设计、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电磁兼容研发、建设工程等10余个领域的国家大奖。
高原上的“尖兵”
2017年5月,陈明学到青海扎倒公路项目担任测量室主任,开始了高原的测量生涯。扎倒公路是京藏高速西宁至和田联络线(G0612)的组成部分,在国家和青海省高速公路网中居重要地位。在施工中,陈明学克服初到高原的种种不适,带领测量团队积极迎战工期紧、任务重等困难,科学组织力量、细化时间节点、优化监测方案,全力以赴确保项目如期建成通车。他们日夜奋战,多点同步测量,特别是在尕庄大桥三跨钢箱梁上跨青藏铁路隧道和湟源南互通13联现浇梁施工任务当中,圆满完成了临近既有线施工、高墩施工等难题,在全线率先完成了主线施工任务,有力推动了扎倒公路建成通车的进程。
2019年9月,陈明学来到了无数人心驰神往的“天路”国道318,担任觉巴山段整治改建项目测量室主任。该项目是横断山区最著名的险段之一,隶属高寒地区,海拔近4000米。觉巴山隧道全长近7公里,是西藏地区最长的公路隧道。高寒缺氧、强紫外线等艰苦的环境没有将他们击垮,针对长大隧道内测量条件差、干扰大等恶劣条件,他们制订了一整套隧道测量方案,并加大测量频率。有时白天隧道施工干扰大,陈明学经常带领团队在晚上无人施工时完成测量任务,尽最大可能减少误差,帮助项目部实现了该公司高原隧道月掘进110米的新纪录。2021年10月1日,伴随着大山深处一声炮响,历经1300多个昼夜的艰苦鏖战,施工难度极大、备受业内关注的觉巴山隧道终于实现了安全零事故贯通。业主相关负责人专程找到陈明学,激动地握住他的手说道:“感谢你们,感谢测量兄弟们的艰苦付出!”一声感谢抵过无数赞美与夸奖,同时也让陈明学内心充满了无比的满足与自豪。
如今,陈明学依然扎根雪域高原,用手里的测量仪器丈量一寸寸土地,在长大隧道施工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工程未动,测量先行,测量人始终走在施工生产的前列。十余年的冬去春来、寒来暑往,从西南大地的郁郁葱葱到壮丽北国的荒漠戈壁、高原冰霜,陈明学的脚步已经踏遍了半个中国。他坚信干小事蕴含的价值,认真完成好每一项工作,将汗水洒在了每个建设项目的最前线,在一次次困难淬炼中,用双手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图为扎倒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