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连第的抗美援朝日记
杨连第的抗美援朝日记
沈正华
“献给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全体指战员们!”翻开陈旧的日记本,泛黄纸页上的印章文字依旧鲜艳如血。这是“登高英雄”杨连第在抗美援朝期间使用的日记本,如今馆藏在中国铁建铁道兵纪念馆。
这本日记本由新华书店东北总分店在1951年5月印刷发行,绿色硬卡纸封面,封面上有“学习手册”几个字。日记本扉页上,有杨连第用钢笔手书的签名。随后是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标准像、1951年的日历,以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内容。在1951年8月和1952年4月间,杨连第在这本日记上,记录了自己回沈阳参加铁道兵团首届英模大会、回北京参加国庆观礼以及重返朝鲜的点滴和个人随想,成为我们研究英雄的珍贵史料。
1951年7月,在朝鲜前线清川江大桥的抢修中,杨连第带领一个排与洪水搏斗,历经12次失败,终于提前2小时完成便桥抢修任务,再次荣立大功。这之后,他回到沈阳,参加了兵团首届战斗英雄代表大会。“8月25日到沈阳,兵团各首长全体同志热烈欢迎我们。9月1日大会开幕,大会进行9天,当中休息1天,9月9日胜利闭幕。当中听到了30多位战斗英雄的事迹报告……”在这次会议中,杨连第作为英雄代表,报告了自己所在部队的战斗历程,又当选为志愿军归国观礼团代表,随即到沈阳军区与志愿军其他英模代表集合。“9月18(日)和兵团各师英模代表同志,到沈阳军区报到后,转到沈阳饭店,与志愿军各个军的代表会晤……”
“9月25日下午9时,3000多人在沈阳车站热烈欢送(我们),9月26日下午到北京,首都各界代表3000多人到车站欢迎,内有陆海空军……”在人潮汹涌的车站,杨连第或许会有似曾相识之感。一年前,同样是在北京,杨连第作为解放战争中的英雄,参加了全国首届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会后即参加志愿军入朝作战。一年后回北京,迎接他的依旧是鲜花和群众,只不过称谓有了变化——他已经成为了志愿军的英雄代表。来到北京后,杨连第参加了国庆观礼,在中南海再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并出席全国铁路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特邀列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1951年12月25日,在滦县本城作报告,听的人都是地方干部。”在京参会后,杨连第便随着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华北小组一起,辗转华北各地报告志愿军事迹。1951年10月6日第4版的人民日报还全文刊载了杨连第报告的内容《铁道兵团在朝鲜前线》。
在此期间,杨连第不忘政治学习,他写到:“勤看、勤读、勤问、勤写,是文化学习重要的四点,只要坚持,一定可以学得好。”
杨连第还在日记本上写下了一封家书的草稿:“父母大人,前些日子见面后不久,我们就离开了天津,以后又到山海关、唐山,现在在保定,每天作报告,我现在一切都好,清(请)大人不要挂念。我们捎去的东西你们收到没有?给他们都送去了没有?旧年节快到了,希望大人注意身体,愿你们快乐的过年。接到信后望来信才好,来信可寄石门军分区政治部转交志愿军战斗英雄归国代表交儿即可。”寥寥数行,掩盖不住杨连第对父母的孝心。可是,鲜为人知的细节是:杨连第此前到天津作报告时,并未向首长报告自己老家就在这里,若不是儿子杨长林的小伙伴看到了正在作报告的杨连第,他就错过了和家人的最后一次团聚。面对首长的责备,杨连第说:“我回来是向全国人民作报告的,不是为了回家。”
在国内结束报告后,杨连第于1952年3月返回朝鲜。“3月23日到达师部,报告1次,29日到本连。”
回到连队后,作为技术副连长的杨连第迅速投入工作。“4月1日,中队首长开会,总结3月份的工作,布直(置)4月工作。”“4月2日,参加现场抢修,和二排一起工作,上午午后向小组汇报技术教员的谈话。”“8号点名,说3个事,一维修,二卫生,三生产。”
日记的最后,是一份未完成的施工计划表,上面记录着起道、换道木、运石碴、补弹坑等工作。到这里,这本日记就戛然而止了。之后的5月15日,英雄杨连第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给家人留下了无限的遗憾,却也为后辈树立起一座永恒的丰碑。
2023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铁建成立75周年暨兵改工40周年,10月25日也是抗美援朝纪念日。在这样特殊的年份和日子里,共同翻看革命先烈的日记,追寻英雄的奋斗足迹,继承和发扬“登高精神”,意义深远。
(作者单位:一公司团委)
栏目名称:企业精神永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