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无疆,用脚步丈量世界屋脊
行者无疆,用脚步丈量世界屋脊
——一公司拉日公路11标项目测量队纪实
曹永泽 杜海平 王正伟
在遍布碎石的陡峭山坡上,采集地形的是他们;在寒风凛冽的高原雪地里,放线标点的是他们;在无人相伴的悬崖绝壁边,静态复测的是他们……
皮肤黝黑,目光如炬。这是一群平均年龄只有30岁的年轻人,但在高原的风吹日晒下,他们有着比同龄人更加成熟的外表。他们是一公司拉日公路11标项目测量队,行走雪域高原,用脚步丈量世界屋脊,将青春的热血化作不可磨灭的足迹。
在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挤压下,地处西藏南部的日喀则市,群山连绵、高峰林立,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由于山高谷深、限制性大,拉日公路的大部分测量控制点都只能埋设在半山腰上。在这片亘古的山脉上,除了碎石、矮草和流水冲刷后的痕迹,很少能找到前人走过的路。携带笨重的测量仪器和辅助工具翻山越岭,哪怕是在低海拔都会让人累得气喘吁吁,更别说是在空气稀薄的青藏高原。陡峭的山坡、裸露的碎石……每走一步都有跌倒的风险。“小心脚下”“把手给我”,一声声提醒、一次次携手,都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这个团队的默契程度。
上场测量前期,工地基础物资供应短缺。埋设点位时,既没有临时用电,也没有混凝土。测量队长杜海平鼓励大家说:“没有条件,我们也要自己创造条件。没有电,就抬着发电机上;没有混凝土,就自己拌水泥。”
2020年底至2021年初,正值冬季桩基施工,天寒地冻,为了完成桩基放线和护筒校正任务,队员们顶风冒雪,前往户外作业。阴云笼罩、白雪覆盖,踩在硬邦邦的冻土上,年轻的队员们即便身着厚厚的棉服也难以抵御严寒。“盯着仪器站立不动,没一会儿的功夫,就会感到手脚麻木。”测量员王正伟回忆道。尽管如此,凭借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精神,大家没有丝毫退缩。两人一组、半小时轮换,通过团结协作、相互配合,队员们不折不扣完成了既定任务。
风餐露宿的野外作业,在测量员们看来已是家常便饭。每年开工时,他们都要对全线控制网进行复测。众多的点位,需要耗费半个多月的时间,其中大部分点位都在山涧之间,地势险要、交通不便,最远的一处控制点距离项目驻地足足有22公里,往返一趟相当于一场马拉松的距离。
一个控制网的测站时间就长达90分钟,为了预留更多的工作时间,每天赶在东方欲晓时,队员们便早早背着测量仪器,带着一天的干粮出发了。
这段时间正值高原地区的春季,白天紫外线强烈,体感温度感觉不高,但稍不注意还是会晒伤。复测时,由于持续时间长,且山上没有信号,队员们还要忍受一定的孤独,但这也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年轻的队员们带着书本上工地,为考证做准备。
险峻的地形和恶劣的自然环境,让原本辛苦的野外测量变得更加艰难。2021年3月,在进行复测工作时,其中有一个GPS点位于很高的山腰上,队员们先是要走过400多米满是碎石的山间小路,然后跨过结冰的溪沟。为了防止摔倒,他们先是找来干草铺在冰面上,再一步一步慢慢前进。来到对岸后,他们还要爬一段陡峭的山路,那是附近牧民平时放羊时走的小道,不到1米的宽度。“扛着仪器和脚架,每走三四十米,我们就要停下来喘口气,当时足足走了1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王正伟难以忘怀地说道。
从2020年上场至今,1200多个日夜,无论严寒酷暑,你总能在工地现场看到他们的身影,看到他们用脚步丈量高原雪域,用仪器描绘拉日蓝图。一公司参建的拉日公路11标即将全面建成,看着眼前穿山跨壑的高速长龙,再回想刚来时的荒山野岭,测量队长杜海平心里满是欢喜。
(作者单位:一公司党委宣传部)
栏目名称:企业精神永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