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难题就是一位“老师”
——记桥梁公司混凝土分公司维修班班长刘新林
一个难题就是一位“老师”
——记桥梁公司混凝土分公司维修班班长刘新林
吉予侬
别看我们桥梁公司混凝土分公司维修班班长刘新林个头不高、其貌不扬,但在公司内外却是美名远扬。有人说他是工地的CT机,拌合站的所有设备无论出现什么问题,只要他听听、看看,把把“脉”,就知道“病根”在哪里。有人说他像块“海绵”,不遗余力地吸纳着各种技术“养分”。
生产商必为师
5年前,老刘刚被聘任为我们分公司维修班班长,上任第一件事,就是与拌合站所有设备生产厂家的工程技术人员取得联系,“对号入座”加入微信群。有人说,生产商和我们就是一种买卖关系,生产此类设备的又不是只此一家,何必跟他们“心有千千结”。刘新林却说:“俗话讲‘知子莫若父’,生产商的工程技术人员最了解这些设备的设计原理和结构性能,他们才是我们维修人员最直接的老师。”
2020年的一天,拖泵机像是患上了“哮喘病”,气喘吁吁有气无力,可以正常启动运转但出料很慢。刘新林就带人从逻辑阀、溢流阀、小液动、大液动再到单向阀一一拆卸检查,排查了堵管、电路、油路等各个部位,都没有发现问题,一时间就像碰到一道无解的连线题,无法对设备“病症”做出准确判断。
刘新林立即打开微信群,对应找到该设备生产商的工程技术人员,向他们讲述了设备故障的“症状”,对方告诉他:油路压力正常,但出料卡壳,那么问题还是在油路。刘新林赶紧把油管、油缸都拆卸掉,顺藤摸瓜在其中一根油管里排查到一颗掉落的小螺丝。刘新林解释道:“因为这颗小螺丝随着油的流动在油路里到处跑,排查起来特别困难,不是厂家的提醒,很难找到问题所在。”
一颗小螺丝使大家明白一个大道理:小零件也可能引出大问题,找对“老师”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同行乃我师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但刘新林却认为:同行之间业务相同、工序相近,技术上各有各的高招,相互学习必然是事半功倍,同行乃我师。因此,一有时间便到兄弟单位拌合站去走一走、看一看、聊一聊,加强联系和沟通。
前段时间,刘新林分别到西(安)延(安)高铁中铁一局集团长安制梁场和中铁四局集团富平制梁场参观学习,发现他们的组装式胎卡具不拘一格与众不同,便仔细查看询问,得到对方的同意后,对各个部位拍照记录。
回来后,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取长补短,制造出了一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新式组装式胎卡具,不仅能够多次循环使用,节约成本,而且体积小、易于拆装,方便转场运输。
一个难题就是一位“老师”
人们常说,“人过三十不学艺”。但近40岁年纪的刘新林先后求学于多家技术学院,学习机电一体化、电工、焊接技术和机床、车床、铣床维修,电工、钳工、焊工、铣工等十八般武器样样皆通。
有人遇到难题难免会痛心疾首心烦意乱,但刘新林却喜欢迎难而上,他说:“一个难题就是一个阶梯,克服一个难题,就等于上一个台阶,难题是最好的老师!”
近年来,我们混凝土分公司为了节支降耗,开展了以老带新的培养模式,以达到维修人员搭配合理化、资源配置最优化、功效最大化的目标。刘新林充分调动组员技能优势,对换下的机械备件,通过打磨、清洗、喷漆等工艺翻新修复后再利用,对某些“年老体弱”的易损设备和部件进行创新。
我们高铁制梁场钢筋绑扎胎卡具一般都是一次性的,无法实现周转使用,虽然梁型一样,但是每个新项目都要重新制作,费工又费钱。刘新林经过观察对比,决定把一体骨架改装配式骨架,采用螺栓连接,假内膜改为可伸缩骨架,不仅方便于调整运作,使绑扎出来的钢筋更精确、更美观,而且实现了胎卡具循环使用,降低了综合使用成本。
他还突发奇想,在布料机一臂上安装一个固定平台,使布料机更换泵管时间由两个小时缩短到一个小时,不仅为安全生产装上了“保险阀”,也给我们混凝土分公司西延高铁站前段箱梁拌合站按下了“快进键”,使混凝土供应量达到每天1000多方,创造了桥梁公司箱梁生产最高纪录。我们混凝土分公司自2020年开始设备转场自主维修至今,累计节约整修费用达236.6万元。职工们说:“刘新林这台金刚钻现在可变成了金不换!”
图为工作中的刘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