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梦萦铁兵情

编辑发布:宣传部报社   时间: 2024-10-25  【字体:

魂牵梦萦铁兵情

沈正华


  走在展厅里,当其他的参观者都聚精会神地看着那些军功章,海平大姐却背过身去,轻掩着嘴唇,眼泪,也落了下来。我知道,追忆起往事,她又动了情。

  海平是原铁道兵一师一团杨连第连指导员海云生的大女儿,在鹰厦铁路旁生,成昆线和襄渝铁路旁长,实打实的铁二代。近日,她和几个铁道兵的军属以及老年大学同学到一公司展厅来参观。

  我和海平大姐以及她的弟弟海庆相识于2022年。那是杨连第牺牲70周年,一公司大院内落成了杨连第登高文化园。通过原中国铁道建筑报的编辑梅梓祥老师,我得知海云生的后人就在襄阳,便主动联系,邀请他们来公司参观。一通话,口音相同,竟还是老乡(海云生是辽宁阜新人,我是辽宁朝阳人)。他们和我的父母年纪相仿,甚至还要大一些,我本来喊海阿姨、海叔叔,他们却把我当战友看待,实在令我惶恐。

  那次,姐弟俩一进文化园,就打开了回忆的堤坝,谈起父辈,谈起周总理对父亲的接见,说起自己童年的点点滴滴。海姓很少见,是蒙古族汉化改的姓。解放战争中,海云生以学生身份在东北参加铁道纵队,随部队转战南北,三个孩子都是在部队所生。大姐出生时部队正抢修鹰厦铁路,驻地在福建南平,遂名海平;二姐出生在成昆线工地,因部队在云南,遂名海南;最小的男孩出生时,周总理刚刚接见过海云生,为了纪念,取名海庆……那次到访,姐弟俩还以海云生前辈的名义,向公司捐赠了一批珍贵的文物。

  这次参观,看的是室内的展馆。他们在八号桥前讨论杨连第的英勇,在成昆线图片前惋惜为铁路献身的战士,铁道兵志在四方的曲谱前,又不自觉地哼唱起来。

  一位大姐并不是铁道兵,但也是铁路上的工作者。当年她的父亲参与了襄渝铁路的接收,看到年轻的铁道兵战士衣衫破烂,武当山下,新坟座座,铁路上的工作人员都深感铁道兵的不易。说起往事,这位大姐也几度哽咽。

  我不由得又想起国防科技大学退休的王老师。他退休后以快板书自娱,主要内容都是宣传铁道兵的。老人家辗转找到我,想要与我一起创作有关杨连第的快板书,为建军100周年献礼。可仔细一问,原来老先生并非铁道兵,而是原武汉军分区的一位教官,后来到长沙任教,因身边同事多有铁道兵,这才成为铁道兵的铁粉……

  还有杨连第的战友牛长夫,曾经在八号桥下为杨连第佩戴红花。如今已94岁高龄,却在去年亲自到八号桥下凭吊战友……

  联想到这种种,我不禁发问,是什么让这些人对铁道兵魂牵梦萦?它可以让不同年代的人成为忘年交,可以让一群素未谋面的人一起唱响《铁道兵志在四方》,可以让没当过铁道兵的军人自发地去宣传铁道兵,可以让耄耋老者乘车数千里来凭吊战友。

  每每和这些历史的亲历者在一起,我也会受到另一种的教育,并引导我寻找答案。这种感情,大概是对一群可爱的战士的追忆,是对铁道兵这个光荣名字的怀念,是对那一代人辛劳奉献的致敬……

  这是多么宝贵的精神呀,用心体悟,怎能不让人落泪呢?

    (作者单位:一公司群团工作部)